跳到主要內容
藏品資訊-大標題[電腦版]
藏品資訊-小標題[行動版]
:::
吞口

木材類

長:39 x 寬:20 x 高:9 (cm)

429.5g

在雲南、貴州、四川、湖南等省,有一項少數民族的傳統的習俗,他們會在門楣上掛吞口,或者在祭祀活動時戴上吞口做成的面具,模仿祭祀開光勳作,編成舞蹈,演繹吞口舞。吞口舞,威猛雄壯、古樸粗獷中帶著優美流暢、翻騰自如的美感,充滿濃郁的民族風情。
吞口,又稱為獸牌、虎頭牌、天口、噴口,是為驅鬼逐疫、辟邪保平安的神物。其俗源流古早,是上古時代的儺祭儺面演變而來。早在漢代,中國民間就有懸掛吞口驅避邪祟的習俗,多為少民族所流傳,白族、彝族、瑤族、布依族、水族都奉行這樣文化,但各族間的吞口造型紋飾略有差異。雲南石林男子在祈禱人畜興旺、五穀豐登的祭祀日𥚃戴吞口面具載歌載舞。彝族的「五虎吞口」最具民族特色,多是楚雄地區彝族巫師用葫蘆瓢繪製。「五虎吞口」是一個大虎頭內含四個小虎頭,額頭、兩眼珠和口咬的劍柄頭均雕成虎頭形狀,造型誇張。並有在虎年、虎月、虎日、虎時畫吞口,虎日掛吞口的習俗。如今,吞口除了作為辟邪保平安的習俗外,更延伸文創商品,開發一系列書籤、抱枕、銅勺、瓷碗、木瓢等物品。
吞口有木製、瓢製,可彩繪或雕刻,粗獷古樸。本件木雕吞口,可能是雲南大理製品。在亦可作為木瓢的另面圓弧,彩繪面目猙獰的黑紅綠白花臉怪獸形狀,可作掛飾、或駆邪、或勺水瓢。(詮釋委員:簡榮聰)

吞口製作工藝(雲南劍川)

登錄號:200908216